产品描述
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怎么收费,我国地处世界环太平洋和南亚至地中海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地区,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之一。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地震过后,震区满目疮痍的景象再一次将抗震的严峻形势摆在人们的面前,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我国既有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亟待进行。我国已有的抗震鉴定和加固的实践和震害经验均表明,对现有进行合理的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适当地抗震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公司成立以来秉承科学公正、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工程规范及技术规程开展房屋检测鉴定工作。先后在湖南、湖北、海南、广西、江门、阳江、云浮、清远、肇庆、高要、四会、贺州等地设立分公司并开展了多项房屋检测鉴定业务,包含民用、工业、商业、教育、电力及古等多个领域,鉴定面积**过5千万平方米。在所有鉴定工程中无一例因鉴定结果不准确而导致的鉴定纠纷。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怎么收费,按平米收费,深圳市住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竭诚为您服务,承接全国业务范围,提供免费技术咨询服务。
一、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基于反应谱分析的抗震鉴定方法
此方法是借鉴新建设计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目前框架结构抗震鉴定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对既有框架结构的抗震鉴定可以借助目前广泛应用的结构设计分析类商业软件(如PKPM软件)对结构在遭受到多遇烈度水准地震时的抗震性能进行较为细致地考察,如结构的**配筋、截面尺寸、层间位移角及框架柱的轴压比等方面。
1、应用此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系数取值:由于既有抗震鉴定的度较新建抗震设计的度低,在利用分析软件进行抗震鉴定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及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值与抗震设计规范均不同,在建模分析时应按照现行抗震鉴定标准的取值确定。
(2)原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和实际配筋的输人:与新建抗震设计可以随设计人员的意志而有所改变的情况不同,抗震鉴定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建模分析时应按照原的实际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配筋数量输入。若“状况良好”,则可以采用原设计强度等级,否则应按照实际检测强度等级输入。
(3)梁、柱箍筋间距的调整:结构设计分析类软件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应规定给出了默认的箍筋间距(加密区),但对于既有,其配筋情况是已确定的,应根据结构实际配筋情况确定箍筋间距。
2、该方法的缺点
无法对结构在遭遇到强度较高的破坏性地震作用时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无法确定进入弹塑性状态后构件的屈服模式及结构可能形成的变形机构等。
二、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方法—— 基于静力弹塑性法(Push—over法)的抗震鉴定方法
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较早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1975年Freeman等人提出的能力谱方法,后经各国学者不断完善和改进现已成为弹塑性静力分析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于对既有结构或设计方案进行抗侧力能力的计算,从而评估其抗震能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应用技术**ATC一33率先将基于位移的设计思想引入既有的抗震鉴定和加固。自从基于性影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后,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才逐渐扩大到对新建结构的弹塑性抗震分析。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定。
**假定:假定结构的地震反应与某一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相关,即结构的地震反应仅由**振型控制。
*二假定:假定结构沿高度的变形可由形状向量{O}表示,且在整个地震反应过程中变形形状保持不变。
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可以了解和评价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特性,塑性铰的出现顺序和位置,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机制等。其优点是:概念清晰简单,可进行满足不同水平目标位移需求的抗震性能评价,确定地震作用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较先破坏的薄弱环节等,既弥补了传统静力线性分析方法(如底部剪力法,反应谱分析法等)的不足,克服了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的困难,是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抗震鉴定方法。
其主要缺点有:
(1)构件屈服后采用集中塑性铰模型来描述非弹性变形,该模型不能考虑构件的开裂和屈服区域的分布长度的影响;
(2)**假定认为结构的地震反应仅由**振型控制,与实际情况不符;
(3)该方法的几种加载模式都存在与实际地震作用不相符合的缺陷。
三、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方法——基于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的抗震鉴定方法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是对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法。由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可得到结构各质点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动力反应,分析结构(模型)在确定的地震动输人下的响应(力和变形)自弹性至弹塑性乃至倒塌的全过程,揭示结构在每一时刻的地震反应及动力特性的变化,给出结构构件的开裂和屈服的时刻和顺序,发现应力和塑性变形集中的部位。从而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薄弱环节和可能的结构破坏机构,更加细致准确地暴露结构的薄弱部位。
1、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的步骤
(1)按照物所在的场地条件、设防烈度等因素,选取若干条具有不同特性的典型强震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设计用的地震波输入。根据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建立合理的结构振动模型;
(2)根据结构材料特性、构件类型和受力状态,选择恰当的结构恢复力模型,并确定相应于结构的(或构件)开裂、屈服和极限位移等特征点的恢复力特性参数,以及恢复力特性曲线各折线段的刚度数值;
(3)建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微分方程;
(4)采用逐步积分法求解振动方程,求出结构反应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得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
(5)采用容许变形限值来检验中震和大震下结构弹塑性反应所计算出的结构层间位移角,判别是否符合要求。
2、不足之处
在实践中此法作为框架结构抗震鉴定的一种方法,仍存在以下不足:
(1)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所需时间较长,需要较大的计算机容量。另外,计算结果的整理及分析也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过程,成本较高;
(2)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3)结构中的内力一变形之问非线性规律模拟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增加了分析的困难。基于以上不足,目前对框架结构进行抗震鉴定时,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多是作为以上前几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和补充。
四、本公司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项目实例展示:
该教学楼设计于1995 年,1997 年建成后投入使用至今,现功能未变,继续使用。教学楼为四层框架结构,长43.20m,宽10.80m(局部宽17.40m),屋面高度为14.70m,层高3.9m、3.6m,面积约2100m2,结构楼、屋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基础为柱下独立基础,持力层为冲积砂质粘土或坡洪积砂质粘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40kPa。原设计所采用的规范为1989 系列标准规范;原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g,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框架原设计抗震等级为三级。依据现场勘查,物的外观基本完好,主要结构受力构件,基本未出现可见裂缝和大的变形
1、结构抗震鉴定
该教学楼为教学用房,根据《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2008)及《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2009)(以下简称《鉴定标准》)1.0.3 条规定属于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依据《鉴定标准》*1.0.4、1.0.5 条的规定,本工程为90 年代建造的现有,应为B 类,其后续使用年限为40 年,应采用《鉴定标准》各章规定的B 类抗震鉴定方法。
《鉴定标准》规定:现有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鉴定,应按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结构构件材料的实际强度、结构构件的纵向钢筋和横向箍筋的配置和构件连接的性、填充墙等与主体结构的拉结构造以及构件抗震承载力的综合分析,对整幢房屋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当梁柱节点构造和框架跨数不符合规定时,应评为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仅有出入口、人流通道处的填充墙不符合规定时,应评为局部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B 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所属的抗震等级进行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并通过内力调整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或按照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计入构造影响对综合抗震能力进行评定。
2、抗震承载力验算
采用《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的方法,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利用中国科学研究院提供的PKPM软件进行地震力计算、截面验算。依据厦门市与管理局,关于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及审查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2009〕34 号文:抗震验算时,地震加速度值应以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为基准,按后续使用年限进行折减,该教学楼(B 类)地震作用折减系数0.88。
(1)变形验算。地震荷载作用下,该教学楼的弹性层间位移角较大值为1/622;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角较大值为1/83;X向和Y向的较大层间位移和平均层间位移比分别为1.19 和1.10。均满足满足《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2)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抗震鉴定标准》*6.3.10条:当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6.3.1- 9 条的要求时,可按标准*6.2 节的方法计入构造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依据《鉴定标准》*6.2.1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公式:
式中:β- 平面结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Ψ1- 体系影响系数:依据《抗震鉴定标准》*6.3.13 条确定;Ψ2- 局部影响系数:依据《抗震鉴定标准》*6.2.13 条确定;ξy-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Vy- 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可按《抗震鉴定标准》附录C 计算;Ve- 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依据《抗震鉴定标准》*6.2.14 条确定;依据《鉴定标准》的要求,该结构分别取Ψ1=0.8,Ψ2=0.9;经过计算,该教学楼两个方向Vcy 值相近(只计算Y 向), 楼层柱受剪承载力取计算的小值:Vcy=6124.52kN;由PKPM、SATWE- 8 计算结果:该X、Y 向底层较大Ve 值在Y向,为1756.73kN,计算该底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 得出结果如下:βΨ1Ψ2ξy=0.8×0.9×6124.52/1756.73=2.510>1.0,同理可得,各楼层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均>1,故该主体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满足要求。
(3)构件截面承载力。考虑各种荷载工况组合,进行三维空间力学模型分析,计算梁、柱截面的较大配筋。平面不规则单体,计算分析,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并计及扭转影响。经验算,局部柱轴压比满足要求;部分现有框架柱、梁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3、鉴定结论
依据上述鉴定分析与承载力验算结果得出结论: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的规定,需进行抗震加固,另建议在加固设计时,尚需对楼梯间框架柱、构造柱、梯梁、梯板等地震时,易损构件进行必要的加固和补强处理。
五、本公司除办理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还承接以下全国业务范围:
1、结构性及使用鉴定;
2、房屋租赁前鉴定及质量检测;
3、自然灾害损坏房屋检测鉴定;
4、房屋改变使用功能检测鉴定;
5、房屋安全事故鉴定;
6、公共娱乐场所开业或年审安全鉴定;
7、物的年限鉴定;
8、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评估;
9、房屋改建的结构安全鉴定;
10、房屋损坏趋势的监测;
11、灾后物鉴定;
12、房屋抗震鉴定;
13、学校房屋抗震鉴定;
14、原有房屋增层、改建鉴定 ;
六、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我国既有抗震鉴定的发展历程
我国既有抗震鉴定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H1。**阶段:大致由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至1976年唐山地震时期,是抗震鉴定的试点起步阶段,主要是探索了抗震鉴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二阶段: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至1989年《抗震设计规范》(GB J11—89)的出台时期,是我国抗震鉴定的发展时期。期间制定了《工业与民用抗震鉴定标准》(TJ 23—77)。该标准主要着眼于局部构件的承载力验算,不能从整体上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把握,有可能导致加固形成新的抗震薄弱环节。
*三阶段:由89抗震设计规范开始执行算起,是抗震鉴定综合发展阶段,其标志性进展是《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以下简称抗震鉴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有关部门加快了相关规范的修订工作。2009年7月1日新修订的《抗震鉴定标准》(C,B 50023—2009—10—20)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经过鉴定加固的既有,在后续使用年限里,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o。标志着我国既有抗震鉴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抗震鉴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七、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怎么收费,以下仅供参考,具体请来电咨询办理:
(一)基本收费标准
三类房屋鉴定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1.80元;二类房屋鉴定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2.25元;一类房屋鉴定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2.70元。一栋房屋中有多种类型房屋的,按房屋类型分别计价收费。
(二)房屋安全鉴定工程类别
(三)房屋安全鉴定较低起始价标准
1.三类房屋面积低于30平方米(含30平方米)的,按150元收费;
2.二类房屋面积低于100平方米(含100平方米)的,按200元收费;
3.一类房屋面积低于100平方米(含100平方米)的,按240元收费。
被鉴定的房屋面积**过起始价规定的面积标准时,先接起始价收费,**过起始价计费面积的部分按每平方米1.80~2.70元计收,两项收费之和为该房屋的安全鉴定收费金额。
房屋安全鉴定特殊情况下的收费标准
(一)一、二类房屋中楼房居民户装修房屋的鉴定按三类房屋鉴定的收费标准收费,其面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鉴定中涉及毗邻房屋结构安全的鉴定收费需另议;
(二)被鉴定房屋无图纸资料的,可在相应工程类别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增加收费,但增加的收费较高不得**过房屋安全鉴定费总额的30%;
(三)古安全鉴定收费按一类工程收费标准乘以2.0系数计算;
(四)物层高**过4米的,鉴定费乘以1.2系数计算;
(五)在有毒和高温等特殊环境中的房屋安全鉴定,按鉴定费的20%增加收费;
(六)对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安全鉴定,鉴定费按以上标准减半收取;对于定期成批量例行房屋安全鉴定,鉴定费按以上标准的40%收取;
(七)委托方需要加急提前做出鉴定报告的(现场检测后三日内做出鉴定报告),按鉴定费的20~30%增收加急费;
(八)本办法**于现场常规检测,不包括工程检测,如需进行工程检测的,检测费由双方协商确定;
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怎么收费,按平米收费,具体请来电咨询办理
深圳市住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齐全、检测、承接全国业务范围,办理房屋抗震能力检测鉴定
本公司专业办理各类房屋安全检测鉴定、房屋结构补强加固、房屋加固设计等等,出具*房屋安全检测鉴定报告
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优惠多多,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为您的房屋安全保驾**。
手机网站
微信号码
地址: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 园山街道保安社区龙岗大道(横岗段)6283号三栋厂房101
联系人:李经理先生(经理)
微信帐号: